一千零一页文学第1035章 多项优化!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百木成林.2136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李阳递上来的方案,的确是中性束驱动的设计方案。
  不过……
  这份方案并没有特别之处,只能说是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之上,进行了简单的优化。
  再对某些错误的地方,进行了修改。
  除此之外,别无新颖的地方。
  这是李阳花了一个多月搞出来的方案?
  曹启东是不太会相信。
  以他对李阳的了解,这方案恐怕还暗藏玄机!
  曹启东询问。
  “李工,NBI电流驱动乃是主流的电流驱动技术。”
  “我观你这份方案,似乎和我们所的那份方案大差不差,想必你肯定还藏有其他的东西,没有写在这上面吧?”
  曾博还没有来得及看方案,但听到曹启东这么说,也好奇的看向李阳。
  闻言,李阳笑了笑,调侃道。
  “什么都瞒不住曹所长您。”
  曹启东哈哈大笑。
  “不是瞒不住我,而是我太了解你了。”
  “李工一出手,怎么可能会是这么一份简单的设计方案?”
  “那要是哪天我真搞出一份简单的方案怎么办?”
  李阳恶趣味般追问。
  曹启东愣神片刻,正儿八经的回答。
  “那肯定是这个难题太简单了!”
  李阳:“……”
  玩笑归玩笑,李阳如实回答道。
  “因为时间实在是太赶了,我本来是打算一五一十,把所有的设计细节、步骤、注意事项等等,全部写在设计方案上。”
  “但写到一半发现,这样太浪费时间了,会严重拖慢我的实验节奏。”
  “所以转念一想,还不如先‘写在’
  脑子里,等后面时间宽裕了,再整理出来写进方案里。
”
  设计方案是整理成册的东西,后期是要归入到档案之中的。
  在写方案之时,不仅需要每个设计细节,还需要注意行文和用词。
  好巧不巧,李阳最不擅长这个!
  要他来说、来写设计之中的各种技术细节,他拿起笔就能唰唰唰写完。
  可要是让行文还要好看,措辞要准确,那就是在为难他了。
  曹启东一愣,不免笑出声。
  “敢情是因为这个原因,你才没有把各种技术细节和步骤写上去啊。”
  把方案先记在脑子里,随后再来写?
  这事恐怕也只有李阳做的出来,也只有他能做到。
  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,涉及到各种技术细节,想要全部记在脑海中,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
  回过神。
  曹启东继续询问。
  “李工,虽然中性束驱动的驱动效率可以达到0.3-0.5A/W,远远超过欧姆驱动的0.1A/W。”
  “可是,对目前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而言,这个数值,还是太低了一点儿。”
  “在你的设计当中,有望解决这个问题吗?”
  李阳点头。
  “自然!”
  “我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,根据电阻性撕裂膜的特性,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技术,叫双能段中性束协同驱动!”
  “双能段中性束协同驱动技术?”
  曹启东面露疑惑,有些没搞明白。
  “李工展开说说?”
  李阳:“我通过80keV与120keV两束流的精准耦合,构建了覆盖全等离子体剖面的动量传递网络。”
  “将驱动效率从0.5A/W跃升至0.7A/W。”
  曹启东眉头一挑。
  “提升这么大?!”
  别看只是提升了0.2A/W,想要达到这个成绩可不容易。
  更何况,放眼全球,驱动效率能稳定在0.5A/W的研究机构,几乎没有。
  大部分都是偶尔碰巧可以达到,但下一次这个数值就又会减弱。
  李阳带着曹启东来到电脑前,调取出部分数据。
  “曹教授你看,80keV低能束在等离子体边缘的电荷交换截面达1.2×10⁻¹⁹m²,可高效电离并传递动量,弥补传统高能束在边缘的能量损失。”
  “120keV高能束则穿透至芯部,其轨道半径与等离子体大半径匹配,避免快离子被磁场镜反射回边缘。”
  “经过计算发现,两束流的能量比经蒙特卡洛模拟优化,恰好覆盖等离子体从边缘到芯部的密度梯度区间。”
  “那李工是如何精准控制相位耦合的呢?”
  曹启东很快就进入了李阳的思路当中,犀利的询问。
  李阳回答。
  “两束流注入方向呈现60°夹角,通过束线光学系统精准控制相位差锁定在π/4。”
  “此时,低能束产生的慢电子流与高能束激发的快电子流在径向形成‘螺旋状栋梁通道’
  ,使电子定向运动的协同因子,即两束流联合驱动电流与单独驱动电流之和的比值达到了1.4。
”
  “多少,1.4?!”
  曹启东一脸骇然。
  以往他们做实验的时候,电子定向运动的协同因子能达到1,都算非常优秀了。
  李阳竟然能做到1.4。
  不愧是他!
  李阳点点头。
  “这种耦合效应源于快离子在磁场中的旋进共振,低能离子的回旋频率与高能离子的bounce频率,形成4:1超谐波共振,大幅提升动量传递效率。”
  “曹教授,你看这里。”
  李阳点了一下鼠标,调取出实验模拟图。
  “双能段驱动的电流,完全满足J(r)=Jlow(r)+Jhigh(r)+αJlow(r)Jhigh(r)。”
  曹启东仔细研究着曲线图,分析上面的每一个数据。
  “耦合项α在芯部达到了0.8,换算下来,协同作用至少贡献了百分之三十的额外电流?”
  他简单换算了一下,得到的这个数值,把自己都给吓到了。
  李阳微微一笑。
  “正是这个数值!”
  “嘶……”
  曹启东无比惊讶。
  百分之三十的额外电流,在一定程度上,会直接改变实验的结果。
  李阳接着道。
  “除了这些,我还在技术上,进行了简单的创新设计。”
  “还有?”
  曹启东不淡定了。
  李阳把试验时的其他数据调取出来。
  “我改用了双室级联离子源,前室产生80keV氘离子,后室通过射频激励增强,产生120keV高能离子。”
  曹启东兴趣大增。
  “怎么做到的?”
  “等离子体密度梯度控制和栅极调制技术!”
  李阳直接回答。
  曹启东皱眉,又一次陷入到知识盲区。
  李阳:“等离子体密度梯度控制:前室密度维持在2×10¹⁸m⁻³,后室提升至5×10¹⁸m⁻³。前者是是低能束需要的低碰撞率,后者则是要保证高能束电离效率。”
  “栅极调制技术:采用多隙加速栅,将束流发散角度控制在1.5°,减少边缘损失。”
  “除此之外,就是关于中性化腔的协同优化了。”
  曹启东越听越震惊,逐渐入迷……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继续阅读下一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章节为VIP付费章节,请点击登录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余额不足,请点击充值